丫山面壁

“落水洞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,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,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,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。落水洞形成的开始阶段,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。当孔洞扩大以后,下大雨时,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,冲到地下河。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,往下倾泻,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,使落水洞迅速扩大。有时岩体崩塌,也可使落水洞扩大。因此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、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的产物。”当丫山景区的导游指着岩壁旁一个直径约4~5米垂直向下的一个深深洞穴,用三分背书,三分卖弄,还有四分自豪的声音向我们解说落水洞景观时,我总感到她的声音就像是从某一遥远地方传来的回声,虽清晰可辨但却隔着遥远的距离,只是让我漠然。

也许丫山本就是一个让我不知所以的地方。因为,数年前若问及丫山花海,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像我一样一脸茫然。但信息时代媒体的力量几乎是令人难以想象的,这片长江边上名不见经传的丘陵,在被人认识了其地貌具有特殊性和观赏性后,数年努力,一番包装,几度炒作后,一个以喀斯特地貌为亮点的4A级景区便闪亮登场,赫然出现旅行社推出的产品目录中。于是,我们便随着众人踏入了丫山石林花海的景区。

皖南的丫山,恰如它所在的位置,虽有着江南的灵秀,却终究不离皖地的朴实。算不得大家闺秀,但决不输小家碧玉。当不起风情万种,却可称落落大方。也许世间最尴尬正是这种触目皆是的中才,因为它既不能美得令人心神皆醉,又丑不到让人深恶痛绝。

这种不知所以的感觉,从一进景区的大门,似乎就已袭上心头。进了景区后,公路便跃上了岗地,一眼望去,空旷一片,虽有几座丘峦,但山势无奇,勾不起人寻奇探幽的冲动。汽车在缓坡的公路上疾驰,游客却也在公路上漫步,分明一派乡间景色,平和、恬淡、自然。景区内各景点之间缺乏过渡,仿佛是偶有微澜的人生——乏味。随着导游一番游弋后,除了主景区那一片石林中点缀着数朵牡丹的景色外,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让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了400余级台阶才得一睹真容的珠帘瀑布,虽然那瀑布水量并不大,但毕竟是有着40米落差、历经千年才形成的钙华瀑布,于长江下游算得极少见了。至此,心中总算趋于平静,自认不虚此行了。

首页12尾页